西藏民主改革前的那曲鎮(資料圖片)。
從塔恰拉姆山遠看那曲鎮。記者 趙書彬 攝
河流、樹林、湖泊、船只、公園、碑廊、牌坊、寺廟、白塔、亭閣、草原……把這些形態各異的城市景觀綴連在一起,便是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北重鎮那曲。
夏日陽光明媚,而草原的風格外清涼。漫步那曲鎮浙江西路,沿著色尼河向城西的塔恰拉姆山走去,約兩公里的路程里,所經過的地方正是老城區。那曲鎮從這里生長,藏北高原千年的滄桑脈絡與時代的澎湃心跳,也在這里凝聚。
這條并不算長的浙江西路,宛如一條時光的臍帶,一頭深深扎入藏北重鎮誕生的原點,一頭連著拔節向上的高原新城,正可謂是“一條路藏著草原發展變遷史”。
依水而成 因商而興
色尼河,一條東西走向穿城而過的草原小河,在背街的地方靜靜流淌。到了銅牛廣場和羌域市場,色尼河開始露出“真容”,沿岸景觀帶與濱水休閑區漸次展開,成為滋養城市的靈動水脈與綿長文脈。
2017年,那曲縣撤縣設區,得名“色尼”,正源于此河?!吧帷币鉃椤罢业浇鹱印?。老人們常說,雖未親見淘金,但四方商賈云集、貿易繁榮的景象歷歷在目。
那曲市政協文史資料辦公室提供的一份文史資料顯示:在歷史上,那曲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節點城市,歷代都有重要官員經那曲來往西藏與祖國各地。這里除本地牧人外,還有西寧、玉樹、拉薩、山南、阿里、昌都等地的商人。
“60年前這一帶多為土坯房,用鐵皮做屋頂,也有很多商鋪,但沒有現在這樣的大商場、大農貿市場。”格培,今年75歲,生活在黑河街道林廓社區團結小區,是一名網格組長。他說:“和平解放前的那曲,更像一個大村子。”
那曲鎮依水而成,因商而興。過去的茶馬古道重鎮,隨著青藏公路、317國道、青藏鐵路的相繼貫通,日益繁榮。如今,高檔賓館、連鎖餐飲、大型超市、農貿市場等現代商貿業態遍布街巷,曾經的“大村落”早已蛻變為一座生機勃勃的草原新城。
銅牛廣場北側的達珍倉酒店,2012年還是一家涼粉店。經過10多年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為集餐飲連鎖、酒店住宿、倉儲物流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達珍倉”更成為那曲商業發展的一個響亮品牌和典型代表。
銅牛廣場南側的羌域市場,銷售各種日用消費品、農副產品、土畜產品、肉禽蛋和蔬菜、瓜果等,占地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是那曲市最大的綜合性市場。這里人流不息,天天“趕大集”,充滿了“煙火氣”。
紅船泊水 綠樹搖風
沿色尼河向西漫行,濱水綠化帶一路延伸,十幾棵高原紅柳點綴草地,成群的麻雀飛掠其間,生機盎然。不遠處,一大一小的兩船停泊水面,象征著紅船精神在這片雪域高原揚帆遠航、熠熠生輝。
浙江嘉興,中國革命紅船啟航地;藏北那曲鎮,十八軍西北獨立支隊進藏的駐扎地。30多年前,浙江嘉興市與那曲市色尼區這兩個紅色圣地在對口援藏的旗幟下相遇,從此情牽一線、攜手發展。
“民族團結公園和廣場,為大家休閑生活提供了新的打卡地,同時也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了紅色文化的熏陶?!贝稳嗜号?,在金融部門工作,已經在那曲生活了快30年。一有閑暇時間,就會來公園散步、鍛煉。
公園廣場所在的黑河街道林廓社區,是老城區的核心。隨著公園、廣場、綠地、獨立庭院小區的落成,曾經老舊臟亂的居住環境已成歷史。感觸最深的,莫過于黑河街道林廓社區的“老那曲”們。
格培老人介紹:民主改革前,這一帶叫“塞如”,意為“灰舊帳篷”。過去貧苦牧民住的都是褪了色的舊帳篷,呈現出灰白色,因此大家都這么叫。后來群眾生活改善了,穿上了色彩艷麗的好衣服,這一帶又被叫做“烏古查木雄”。到了自治區成立后,群眾基本告別了帳篷,住上了土坯房。黨的十八大后,政府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大家全部搬進了藏式小院,現在這里叫作林廓社區團結小區。
從“塞如”的“灰色帳篷”,到“烏古查木雄”的衣衫漸彩,再到“團結小區”的安居樂業,地名的更迭,見證城市演變歷程。
黑河街道黨工委書記措姆介紹說,黨的十八大以來,色尼區聚焦民生關切,推動“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飛躍,城鎮基礎設施日新月異,群眾人居環境實現了從土坯房到藏式小院、棚戶區到宜居小區、無人管理到現代物業入駐的蛻變。
坐西向東 風光無限
到了塔恰拉姆山景區,色尼河與從北而來的才曲河在山腳相匯。過一橋,高寒植樹基地和三江源國家公園科普宣教監測中心坐落于此。
循小徑蜿蜒而上,那曲鎮的輪廓漸次清晰,如畫卷般在腳下鋪展。駐足回望,高樓鱗次櫛比,長街車水馬龍。憶往昔土房帳篷組成的“大村子”,看今朝草原都市的燈火璀璨,眼前這拔地而起的發展盛景,怎不令人心潮澎湃?
登至山頂,一座閣樓巍然屹立。藏北各界歡迎十八軍獨立支隊進入那曲、藏北古道交通路線圖、《詩經與格薩爾》等浮雕大氣磅礴。
那曲市政協委員、文史學者巴沃益西介紹說,閣樓的設計著力凸顯藏北古道縱橫、民族交融的生動圖景,凝練表現了那曲市在全國、自治區發展大局中的獨特定位、歷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場景、藏北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和中國共產黨在藏北鑄就傳承的崇高精神。
這座閣樓坐西向東,見證黨領導下藏北草原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人們便形象地稱之為“望京閣”。如今,“望京閣”是那曲鎮的最高建筑和地標性建筑。
每次來到這里,措姆都顯得格外激動,她動情地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的家鄉一年一變樣,心里充滿感激,充滿自豪!”這份自豪,深深植根于她的血脈之中。
措姆的爺爺是那曲杰出愛國人士達珠·晉美多吉。西藏和平解放后,他肩負重任,先后擔任昌都解放委員會丁青辦事處農牧科長兼比如縣解放委員會主任、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委員、黑河專員公署副專員,一生高舉愛國團結進步的旗幟,為廢除封建農奴制度、實現西藏民主改革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是那段崢嶸歲月的親歷者與建設者。
“爺爺去世前擔任黑河專員公署副專員”,措姆的話語中飽含著敬意與傳承的堅定,“而我現在,在黑河街道辦事處工作。我們一家,從爺爺那一輩開始,就堅定不移跟黨走,這份信念從未改變。能在爺爺曾經奮斗過的地方,繼續為家鄉的繁榮、為鄉親們的幸福生活貢獻力量,我感到無比光榮。我要把這份感恩和自豪化作行動,像爺爺那樣,將青春和熱血奉獻給這片生機勃勃的高原熱土!”
看著北斗星走不迷路,跟著共產黨走會幸福。如今的那曲,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的笑容如同格桑花綻放在遼闊草原。
回望來時路,這短短兩公里就像一條“歷史長廊”,講述著那曲翻天覆地的變化。它昭示著:緊跟黨的步伐,高原兒女的康莊大道必將越走越寬廣,藏北明珠那曲的明天,必將更加璀璨奪目。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