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70年 奮進新征程】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謝慧變
“這簡直就是現實版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兩座雪峰的峽谷間,一泓碧水化作白色巨龍破閘騰空。觀景臺上,游客的贊嘆聲與相機快門聲此起彼伏。
8月6日,“治水興水看新疆”主題采訪團隊抵達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工程。眼前這處令游客沉醉的奇觀,其“真身”是和田地區守護水源、孕育幸福的民生工程。它正以水的剛柔并濟、力美交融,詮釋著新時代水利民生的豐厚內涵。
水利工程變身旅游景區
“這哪是戈壁邊緣,分明是塞外江南。”上海游客李敏的手機鏡頭里,湛藍的湖水與巍峨的昆侖山相映成趣,岸邊綠枝隨風搖曳。
作為喀拉喀什河流域的控制性工程、南疆首座高山水庫——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在2007年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11年又成功升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完成了從工程到景區的華麗轉身。如今,它已成為集水利工程觀光、峽谷探秘、民俗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勝地。
“今年3月以來,烏魯瓦提風景區游客接待量已突破5萬人次。”作為景區承包企業,新疆億隆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啟紅說。
景區游客中心東側的餐廳煙火升騰,店主賽迪熱合曼來自墨玉縣薩依巴格鄉,在景區做生意近5年。“今年生意很紅火,預計能掙5萬元左右。”賽迪熱合曼說,像他一樣因為景區受益的周邊村民有60余人。景區還依托客流優勢,幫助村民銷售特色農產品。
掀起這波旅游熱的,是日益濃厚的生態底色。
烏魯瓦提水利樞紐管理中心水庫管理站副站長羅興介紹,水庫建成后,下游植被覆蓋率從38%躍升至65%,裸露的山坡披上綠裝。工程已累計向下游輸水648億立方米,為維持和改善和田河及塔里木河下游脆弱的綠色生態長廊提供了重要補給。
墨玉縣林業和草原局濕地辦主任麥合穆提·麥麥提尼亞孜說,得益于烏魯瓦提水利樞紐等工程,他們充分利用汛期和引洪灌溉期,每年為拉里昆國家濕地公園爭取生態補水350萬立方米,濕地植被覆蓋率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碧水環抱中,鋼筋水泥澆筑的工程化身為連接人與自然的橋梁,游客沉醉山水畫卷之際,也深刻領悟了水利造福民生的深遠意義。
“高原水塔”保障農田灌溉
站在133米高的壩頂俯瞰,泄洪道奔涌的激流與庫區深邃的碧水形成強烈反差,蔚為壯觀。
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前,和田縣、墨玉縣等地飽受“春旱”“冬枯”與夏季洪災肆虐。改變這一困境,是該工程建設的初衷。“這也是當年王蔚先生規劃設計這座工程的心愿,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好。”羅興說。
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工程1995年開工建設,2002年所有單位工程完工。歷經20余年發展,現已成為集灌溉、防洪、發電、供水、生態改善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
這座年均供水15億立方米的“高原水塔”,肩負著墨玉縣19個鄉鎮、和田縣7個鄉鎮、兵團十四師224團、皮山縣皮亞勒瑪鄉總計243萬畝耕地的灌溉重任,徹底終結了喀拉喀什河沿岸“春旱夏洪”的歷史,極大保障了下游農業生產和百萬群眾的用水安全。
2024年春灌期間,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工程動態優化供水方案,比計劃多供水1.47億立方米,做到應灌盡灌、應保盡保,為和田地區糧食單產突破500公斤大關提供了關鍵支撐。
豐沛的水源不僅滋養了沃野,更澆灌出多元的致富路。墨玉縣薩依巴格鄉渠首村村民阿不都克熱木·吐爾地就是受益者之一,得益于水庫穩定供水,他發展池塘養殖,年增收6萬元左右。
作為區域發展的強勁引擎,該工程并網發電以來,累計輸送61.4億千瓦時的低價清潔電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數字孿生蹚出治水新路
調度會商中心的巨屏上,工程三維模型實時閃爍——這是烏魯瓦提的“數字分身”。上下游實時氣象、水位、流量及預報預警一屏總覽,400余個監測點構成感知網絡,31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定位點加上測量機器人實現毫米級自動化變形監測,實現對水情及工情發展趨勢的分析預判,讓運管人員對工程科學安全運行心中有底。
“這是烏魯瓦提水利樞紐數字孿生建設的初步成果,為其智慧化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烏魯瓦提水利樞紐管理中心運行與管理科科長許玉忠說。
2022年4月,烏魯瓦提水利樞紐入選水利部首批數字孿生水利工程建設試點。歷經3年建設,工程初步實現了精細化調度、智慧化管理,數字賦能的綜合效益日益顯現。
“過去靠經驗調度,現在靠數據說話。”許玉忠向采訪團隊介紹了數字孿生平臺:系統深度融合“天空地水工”多維一體感知、建筑信息模型、北斗衛星定位、人工智能與專業模型,構建起強大的防洪和工程安全“四預”能力。它能預報上游來水情勢,預警潛在風險,預演不同調度方案效果,綜合工程安全狀態評估,最終生成最優預案指導決策。
2024年新建的賽圖拉監測站,將洪水預警關口外推253公里,預見期顯著提升,結合預報預演,充分攔洪削峰錯峰,有效減輕了喀拉喀什河下游及塔里木河干流的防洪壓力,避免下游群眾受到洪水的威脅。
在水庫管理站值班室,技術員朱大江輕點鼠標,63公里外水文測站的流量變化和實時仿真孿生便清晰呈現。“以前跑一趟測站要半天時間,現在坐在辦公室就能掌握全局。”朱大江說。
2024年2月,該工程成功創建為西北首座水利部標準化管理水庫,標志著從粗放管理向智慧化、標準化、精細化運維的歷史性跨越。如今,從防洪度汛、水資源調度、工程維護到工程安全、應急處置,一套全流程、智能化的現代化管理體系已然成型。
“數字孿生系統如同給工程裝上了‘智慧大腦’。”許玉忠說,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既能更好發揮工程的功能和效益,又能前瞻預判潛在風險。
這座昆侖山下的幸福工程,正以“變”的智慧創新守護“不變”的為民初心,持續滋養南疆沃土,在新時代的壯闊征程上,鐫刻著水利惠民的璀璨華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