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農業生產保持穩中有進,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和拓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成績來之不易。農業根基穩,發展底氣足。我國地域廣闊,怎么因地制宜把田種好,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怎么找準路徑把特色產業發展好,各地都在探索。
2021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糧食豐產,良田是關鍵。
甘肅省臨澤縣蓼泉鎮墩子村的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但此前,村民每家的地都是零碎分散,種起地來很是費事, 有些甚至被撂了荒。
在國家補貼的支持下,2020年秋收后,墩子村啟動高標準農田的改造以“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為標準,經過歸并平整、互換并地等方式,村里每家的“零碎地”,聚成了一戶“一塊田”。土地集中連片后,再配套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原來用一天才能澆完的地,現在一個小時就能干完。
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也讓大規模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有了“用武之地”,農業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
在黑龍江省方正縣通過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平整土地、整合田塊,讓農田更適合機械化作業;硬化溝渠,建設農業物聯網,讓農田能夠旱澇保收。
從東北黑土地到中原大地,再到江南魚米之鄉,2021年,我國高標準農田新建1億畝。不僅如此,2021年,中央首次提出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地方黨委政府扛起政治責任,層層壓實糧食播種面積。四川達州加大整治撂荒地,新增糧田9萬畝。山東煙臺嚴格防止耕地“非糧化”,面積增加5萬畝。
各地舉措超強有力,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增加1295萬畝。不僅是增加面積,強農惠農政策也是持續發力。
2021年一季度,中央和地方財政累計投入小麥病蟲防控資金近30億元,支持開展病蟲統防統治。4月份,化肥、農藥價格出現較大幅度增長,中央財政及時安排200億元補貼糧食生產。6月初,河南新麥開秤價1.18—1.2元/斤,比2020年高8分錢到1毛錢。政策精準“滴灌”,農民種糧積極性不斷提高。
農業高質高效,不僅要保障糧食產能,確保“吃得飽”,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百姓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多地也在探索綠色生產,推動農業更高質量發展。
顧桃林家所在的江蘇昆山市,自2015年開始實行輪作休耕。此前稻麥輪作,水稻種完立馬種小麥,大量用肥打藥在所難免。現在,政府補貼,水稻種完,改種油菜花、紫云英等綠肥植物,最后全部還田滋養土地,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幅下降。
土壤質量提高,農作物的口感、營養等品質也就提了上來,當地普通大米價格從原來的2.8元/斤漲到了3.5元/斤。在此基礎上,當地進一步開發了稻鴨米、稻魚米、有機米等中高端稻米,每斤賣到了10—20元。
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提升供給質量為目標,以科技為支撐,近年來很多地方大力實施化肥減施增效、綠色防控和果菜茶有機肥替代等綠色生產行動,數據表明:全國農藥和化肥使用量連續5年下降。
如果說現代農業的發展讓農民有了底氣,鄉村特色產業則筑牢了農村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如今,現代種養、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庭院經濟等鄉村特色產業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拔節生長”。
四川廣安石河村民游漢鐘養的羊來自浙江湖州,叫作湖羊。湖羊個頭大、生長快、產肉量是山羊的一倍,味道也很鮮美,備受市場歡迎,是浙江湖州的特產。2018年,浙江湖州和四川廣安成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伙伴,發現廣安有豐富的農作物秸稈、糠麩等飼料資源,兩地合作啟動了“湖羊入川”項目,在四川廣安發展湖羊養殖產業。看到了發展的機會,在外打工的游漢鐘回家開起了養殖場。
目前,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已建成萬頭湖羊種羊基地、75個幸福農場。有的自家養羊、有的在農場打工,在當地,湖羊產業聯結帶動5000余戶群眾增收,戶均增收2000元。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 林萬龍:地方有特色產業,你有可能在別人辦的特色產業企業里面就業,你的就業工資性收入會增加,你自己經營這個特色產業,你的經營性收入會增加。所以無論如何,一個地方的特色產業一定會通過就業或者是經營來帶動這個地方老百姓收入的增長。2020年中國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里面,41%是工資性收入,40%是經營性收入。
特色產業要發展,因地制宜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
中央農辦秘書局副局長 周業錚:據初步統計,現在全國各類鄉字號土字號,鄉土品牌數量已經超過10萬個,僅特色農產品產值就超過5萬億元,占到農業總產值的近一半。特別是在脫貧地區建設了30多萬個特色產業基地,每個脫貧縣都培育發展了兩到三個特色主導產業,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一個重要支柱。
告別千篇一律,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很多鄉村不僅因地制宜找到了特色產業,還深耕打造全產業鏈。
浙江嘉善的繆家村,以“花”這個傳統產業為基礎,做足了文章。
早在200多年前,繆家村每個村民都有一個手藝,就是種植花卉盆栽。
以花為基礎產業,從盆栽、鮮切花,到旅游、婚紗攝影、農業培訓、研學基地,繆家村做足了“花”的文章。不僅長板更長,還把長板作寬,借助于花的美好,繆家村延伸花的產業鏈,打造甜蜜產業,建設了巧克力、紅酒工廠,還發展起了工業旅游。
中央農辦秘書局副局長 周業錚:發展特色產業重點和關鍵是要在深度挖掘特色資源上下功夫 ,在縱向上要打造農業全產業鏈,貫通產加銷,提高特色產業鏈增值增效的空間,在橫向上重在培育新型業態,貫通農文旅。只有產業發展了,農民富裕了,鄉村才能真正振興起來。
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重慶涪陵在原有榨菜產業的基礎上,圍繞觀光研學游客的吃、住、行,打造鄉村游,增加農民收入;江西浮梁的進坑村、湖南桃源的湯家山村,將農業生產和休閑旅游一體打造,以農帶旅、以旅富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鄉村創業生活。
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全國各地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數據表明,2021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26元,同比實際增長11.2%,增加1429元。
“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各地在發展現代農業、把糧食種好的同時,把本地特產打造成了品牌,把本鄉特色拓展成了產業,農民的角色定位、增收渠道也變得多樣化。今年將召開黨的二十大,做好“三農”工作、穩定“三農”這個基本盤,對于保持穩定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具有特殊重要意義。鄉村這片希望的田野,大有可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