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核心動力。
11月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第五場新聞發布會,曬出了河北工業成績單:2020—2024年,我省全部工業增加值從11813.5億元增長到了14908.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19.4%提高到22.3%;輕型輪轂、新能源汽車用無取向電工鋼等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第1……
工業經濟穩中有進,重點產業提質升級,特色產業聚群成勢,優質企業量質齊升。如今的河北,制造業“家底”更厚了。

10月30日,河鋼集團唐鋼公司,職工正在查看冷軋車間打卷包裝質量。 河北日報記者 趙杰攝
重點產業向新而行向高攀登
“十四五”期間,全省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省工信廳聚焦現代化鋼鐵、綠色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6個重點產業,逐產業制定清單臺賬,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任務落實。
打造以新工藝新材料為重點、世界一流的現代化鋼鐵產業。加快推進鋼鐵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我省集中資源要素支持鋼鐵企業打造“拳頭產品”,2024年全省板帶產量占比達72.23%,主要鋼鐵產品已從建筑用鋼轉型為機械裝備用鋼。鋼鐵企業全部完成環保績效創A,河鋼集團張宣科技建成全球首條氫冶金示范生產線。
打造節約集聚、創新發展的綠色化工產業。我省深入實施減油增化和煤化延鏈行動,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39家化工園區集聚發展,一批化工中試基地陸續投用,旭陽己內酰胺等產品在國內占據重要地位。2024年全省綠色化工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15.5%,比2020年提高3.7個百分點。
打造中西并重、醫藥與生物制造相結合的生物醫藥產業。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等重點園區加快發展,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獲評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我省累計獲批創新藥9個,推進中醫藥定量化,積極發展生物制造,微元合成阿洛酮糖成為全國首家批準上市的阿洛酮糖生產企業。
打造技術優勢明顯、成果高效轉化的電子信息產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一批產品實現國產化替代。成立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中國星網、科大訊飛、海康威視等一批知名企業落地發展,京津冀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獲評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打造區域合作、協同配套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沃爾沃EX30、哈弗猛龍等一系列新車型落地量產,中信戴卡鋁車輪銷量連續17年全球第一。2024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35.7萬輛,較“十三五”末增長5.3倍。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圍繞“共造一輛車”,京津冀三地共建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
打造深度智能驅動、注重實際功能的機器人產業。我省與京津聯合共建京津冀·“機器人+”產業園,唐山百川創新建設機器人共享工廠,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模式日益成熟。2023年、2024年全省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增速均超過40%。
特色產業集群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躍升”
河北特色產業集群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全省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如何進一步推進產業集群降本增效、提檔升級?
“共享智造”是推動特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現階段河北特色產業集群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躍升”。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共享智造”推動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破題開局之路。
省工信廳牽頭出臺“共享智造”行動方案、工作指南,明確六條共享路徑,“一群一策”梳理需求,打造共享工廠標桿,引導各地學習借鑒,“看樣學樣”開展共享。
一年來,有90個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共享,帶動1.3萬家企業參與,在制造、創新、服務等方面形成一批典型經驗。
抓制造能力共享。指導龍頭企業搭建集聚共性制造需求的共享工廠,開展以租代售、按需使用等設備服務,推動制造資源協作共享。寧晉縣線纜集群,建設導體加工和輻照加工等共享工廠,輻照加工時間由3天縮短至1天、加工費由每米8分降到4.5分。
抓創新能力共享。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集群企業提供研發設計、中試驗證、檢驗檢測等關鍵環節創新支持。組建45個科技特派團進駐集群開展服務,幫助集群匹配資源54項。107個重點特色產業集群全部建成省級以上檢驗檢測機構。安平縣絲網集群,實施“眾籌科研”項目,部分絲網產品應用在航空航天和光伏電池上,實現了國產化替代。
抓服務能力共享。匯聚優質社會資源,開展原料集采、物流倉儲集中管理、數據存儲分析、電商運營等服務。建設鋼鐵行業供應鏈平臺,推動18個用鋼產業集群與鋼鐵企業精準對接,完成交易額5.37億元。組織16家金融機構,探索“特色產業集群貸”“共享貸”等專屬金融產品。南和寵物食品集群,創新“前店后倉”一體化共享“倉播”直播間,實現“下單即發貨”,日均銷售額穩定在100萬元以上。
2024年,全省107個重點特色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3.6萬億元,同比增長9.3%。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
“十四五”以來,我省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2024年全省兩化融合水平達到63.8,由2020年全國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9位。截至目前,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71.3%、連續四年居全國前4位,企業工業設備上云率達到35.1%、連續四年居全國第1位。
加快企業數字化改造。累計實施省級數字化改造項目3939項,培育省級試點示范項目200項,建設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工廠132座,7個企業入選國家“數字領航”企業、數量排名全國第4位,培育先進級智能工廠132家、卓越級智能工廠14家。
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我省被工信部認定為全國唯一的鋼鐵行業場景數字化轉型試點省,9個案例入選全國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數量全國第1。長城精工打造全國首條5.5G柔性產線,君樂寶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構建等10個應用場景成功入選國家“數字三品”應用場景典型案例。
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應用。我省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河鋼數字自主研發的威賽博鋼鐵大模型通過深度融合鋼鐵生產數據,實現工藝、設備及安全等專業信息的快速交互;華為、阿里云、百度等13家全國知名人工智能企業與我省鋼鐵企業聯合打造的太行鋼鐵大模型,覆蓋原料、鐵前、煉鐵、煉鋼、軋鋼及銷售等業務環節;鑫海化工研發的鑫海化工大模型,全面賦能化工企業創新發展。
推進區域數字化賦能。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集群入選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開展工業互聯網一體化進園區“百城千園行”活動,對接服務企業1.2萬家,我省被評為全國成效明顯地區。
構建數字化轉型生態。我省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工業領域網絡安全成效突出地區,連續三年工業信息安全指數居全國前2位。大數據產業加快發展,全省綜合算力指數連續兩年居全國第1位。2024年全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增速居全國第1位。(河北日報記者 米彥澤)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