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穩,天下安。11月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第四場新聞發布會,展示了“十四五”時期全省農業農村發展成就。
河北錨定建設農業強省目標,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三農”成績單:2024年全省糧食總產781.8億斤,比2020年增加22.6億斤;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收轉運體系行政村全覆蓋,累計改造農村戶廁967.17萬戶,29841個村莊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全省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村達90.4%……
燕趙大地,沃野之上、山鄉之間,“三農”壓艙石作用越來越凸顯,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壯美畫卷鋪展開來。

近日,邢臺市南和區白佛村村民師巧英在庭院里管護花草。河北日報記者 趙永輝攝
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足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十四五”時期,河北是如何做到穩產保供、端牢飯碗的?
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孫晨光說,“十四五”以來,我省堅決扛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和頭等大事來抓。
我省全面落實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和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決策部署。開展“小麥畝產跨千斤”“玉米畝產提百斤”兩大示范行動,建設39個小麥、69個玉米單產提升示范縣。加快40個小麥、玉米、大豆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建設,打造1043個百畝田、787個千畝方、232個萬畝片,示范帶動全省大面積均衡增產。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十四五”以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752萬畝。
鹽堿地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我省堅持“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相結合,聚焦耐鹽堿品種選育推廣、鹽堿耕地改造提升、特色農業發展等領域,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項目在鹽堿地實施上的傾斜力度,2023年、2024年兩年合計建設鹽堿地高標準農田52萬畝,顯著提高了耕地產出能力。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耐鹽堿小麥、大豆品種審定,旱堿麥育種水平居全國前列。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全省糧食總產連續12年超過700億斤,有效發揮了“基本盤”“壓艙石”的戰略作用。今年我省克服洪澇災害不利影響,夏糧畝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秋糧已經豐收到手,圓滿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的糧食生產任務。
在裝足“米袋子”,牢牢端住飯碗的同時,我省持續推進“菜籃子”產品生產,菜、肉、蛋、奶、果、水產品品種豐富、供應充裕,產量均居全國前列。
北京有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消費潛力,河北是農業資源大省,“凈菜進京”協作發展空間巨大。河北主要“菜籃子”產品在北京市場占比超過40%,位居第一。
種好河北“菜園子”,保障北京“菜籃子”。我省在環京周邊布局建設玉田、固安、永清等9個20萬畝以上的蔬菜重點縣。實施千億級蔬菜產業工程,推動設施規模擴大和老舊設施改造,新建和改造提升設施48萬畝,達到353萬畝。共建環京周邊蔬菜生產基地183家11.5萬畝,年生產能力50萬噸。2022年以來,每年舉辦“河北凈菜”進市場、進超市、進社區、進飯店、進食堂、進餐桌“六進”活動100場次以上。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建設
農村是廣大農民群眾的家園。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民群眾的期盼。
“我們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動和美鄉村連線成片建設,引領全省村莊迭代升級。”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劉寶岐說,截至2025年10月底,全省累計布局建設省級和美鄉村重點片區33個,建設省級和美鄉村1.3萬個以上,全省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得到改善。
我省學習借鑒浙江省、廣東省、安徽省等先進地區經驗做法,結合河北農村實際,制定了和美鄉村建設參考標準,將全省村莊劃分為干凈整潔村、美麗宜居村、和美共富村,分別明確建設重點,讓每個村都有目標、有任務,梯次推進鄉村建設。
打好和美鄉村“第一仗”。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深化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和黑臭水體整治,徹底清除存量,嚴格控制增量,60.65%的村莊完成生活污水治理。高質量推進農村廁所改造,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70.89%。堅持從群眾現實需求出發,通過小微改造、精細提升,因地制宜提升村容村貌,全省農村面貌和村莊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統籌推進鄉村建設、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治理。緊盯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因地制宜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依托區域資源優勢,做好“土特產”文章,培育發展特色產業,強化聯農帶農機制,壯大村集體經濟。運用市場手段,盤活利用閑置資源,發展休閑康養、旅游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將整治高價彩禮問題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深入推進移風易俗,推行積分制、清單制等有效做法,破除陳規陋習,鄉風文明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續拓寬
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黨中央決定設立5年過渡期。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最后一年。
過渡期以來,我省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不斷促進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推動脫貧地區加快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取得了積極成效。
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我省精準落實動態監測和幫扶措施,堅持“早寬簡實”,將監測范圍從2021年的6600元逐年上調至2025年的9000元。統籌“農戶申報+基層排查+部門預警”三位一體監測方式,優化監測對象識別認定工作流程,認定時間由30天縮短至15天。截至2025年10月底,全省累計識別34.91萬監測對象,25.52萬人已穩定消除風險,其余未消除風險的已全部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
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顯著提升。我省開展脫貧人口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增收行動,通過帶動生產、吸納就業、發展訂單農業、建設幫扶車間、公益性崗位安置、以工代賑等方式,拓寬增收渠道,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就業務工規模持續穩定在90萬人以上。全省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的12712元提高到2024年的17836元,增速均高于全國、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間,我省聚焦農業主導產業,以“五大千億級”工程為抓手,一體推進集群、園區、項目建設,蔬菜、中藥材、奶業、精品肉類、中央廚房等全產業鏈產值均超千億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2024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022元,較2020年增加5555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26降低到2.07。(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