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產業要素豐富、創新資源雄厚,是肩負我國生命健康產業戰略引領、主導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高地。目前,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共有企業6000余家,總產值超4000億元。系列報道《五群鏈動京津冀》,今天來看三地完善協同創新生態,共筑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新高地。
本臺記者 李夕雨:
輸液怕扎不準,總是一針變幾針。別怕!機器人來幫忙了,我現在身邊這排智能穿刺機器人就能夠解決這個難題。無論您是老人還是孩子,血管是深還是淺,它都能夠依靠人工智能的"火眼金睛"精準定位,實現一針見血。
伏羲九針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總裁 柳絮:
(記者: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我的手面上分布著一些藍色的線條和小圓點兒。)
對,這個小圓點就是穿刺靶點,藍色線條是穿刺方向的建議,這樣的話可以把難穿患者的準確率從50%提高到95%。
作為全球唯一研發、生產智能穿刺機器人的高端醫療器械企業,伏羲九針融合"紅外識別+超聲引導+力感應隨動"等前沿技術,成功研發出輸液機器人及智能靜脈輔助穿刺機器人等首創產品。
伏羲九針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裁 柳絮:
(記者:咱們企業當時為什么要選擇在廊坊布局呢?)
一句話就是為了最大化利用京津冀的資源,對于廊坊臨空經濟區來說,主要是它的區位優勢,一方面距離大興國際機場很近,這便于我們國內外的交流。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的員工能夠在兩地之間快速往返。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跨省級行政區劃設立的自貿試驗區,廊坊臨空經濟區的國際化平臺和生命健康產業政策等也為伏羲九針整合京津冀乃至全球資源提供支持。目前,伏羲九針已經與北京30多家醫療科研機構、天津5家檢驗機構、河北近10家醫藥企業達成合作。
伏羲九針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總裁 柳絮:
我們將繼續依托京津冀產業化集聚的優勢,吸引京津冀醫療器械、傳感器制造等上下游產業落地,共同打造一個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物聯網的融合性產業集群。
本臺記者 李夕雨:
在廊坊臨空經濟區,生命健康產業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不僅有來自京津冀的伙伴,還吸引了一家來自珠三角的醫療企業。就是這,新里程醫療集團,這家企業去年由深圳整體遷入廊坊臨空經濟區。
工程師正在調試的是光學體表跟蹤系統,它是新里程集團自主研發的緊湊型質子治療系統的核心之一,它的配準精度達到了0.2毫米,這項技術的成功研發也打破了國外長期的技術壟斷。
質子治療系統是目前國際上治療癌癥最先進的放射療法之一,具有靶向精準、副作用少等優勢,尤其適用于眼部、顱底等復雜部位腫瘤及兒童腫瘤的治療。
新里程醫療集團首席執行官 王保東:
傳統的光子放療就是殺敵五十、自損一百,就是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把周圍的正常細胞破壞,而且破壞程度還更大。那么我們質子治療它就是一個定向的"炸彈",只有到了腫瘤的地方以后才會去"爆破"。
質子治療系統的科技含量高、治療效果好,被稱為"抗癌利器",但常規質子治療系統價格通常在6到7億元之間,而且"塊頭"很大,至少要占用600平米的面積,讓很多醫療機構望而卻步,針對這一痛點,工程師們給系統進行了一次"瘦身"。
新里程醫療集團首席執行官 王保東:
以前病人躺在這里就需要有一個很大的旋轉機架,非常大,50到100噸,三層樓高。那么現在我們通過把病人放在這個結構上360度轉,相對于傳統的旋轉機架體積縮小到十二分之一。
去年,這一打破多項國外技術壟斷的緊湊型質子治療系統問世,治療室體積減少約80%,成本降低約60%。截至目前,新里程醫療集團已經接到了7個億的質子治療系統訂單,預計今年底訂單額可以達到15億元。
新里程醫療集團首席執行官 王保東:
其實我們取得這么多成就,很大的原因更得益于我們的"搬家",我們在這里可以很方便地接受到京津冀地區的科技、人才、資源的有效輻射,現在我們企業來自京津冀地區的人才占比高達80%。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廊坊)管委會發改招商局副局長 張敬宣:
我們將生命健康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研發生產集群加以推進,已引進吉諾衛創新疫苗、百洋醫藥、新里程醫療、伏羲九針等23個重點項目,總投資超160億元。
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京津冀正攜手培育產業新生態: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創新跨區域監管模式,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相繼建成科技創新谷、細胞谷等一批創新載體,吸引82個項目落戶。目前,三地集聚企業數量超6000家,總產值超4000億,占全國比重20%以上。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 王學恭:
京津冀是我們整個全國醫藥工業發展的重要的引擎之一,這個集群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它形成了一定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特點,把北京的科技優勢和河北和天津的一些要素成本的優勢結合起來,提高了企業的研發生產效率,降低了它的成本。
本臺記者 李夕雨:
站在京津冀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熱土上,我們正親眼見證一個世界級生命健康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加速崛起。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正以協同為筆、以創新為墨,繪制著一幅打破邊界、融合共生的產業宏圖。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