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定日報記者 劉 瀾 霍若雯
10月22日清晨,保定市淶源白石山巔,入秋后的首場降雪悄然而至。
海拔2099米的大理巖峰林裹上一層素白,霧凇與云海在山間“邂逅”。山風拂過紅樺林,枝頭霜雪相依,冰晶簌簌墜落,奏響秋冬相交的序曲。
腳下云海翻涌,身旁玉樹瓊枝,北京游客陳琳舉起手機拍照打卡,朋友圈剛發出的霧凇照片瞬間收獲滿屏點贊:“沒想到10月就能在白石山遇見這般景致!”
毗鄰北京、天津、雄安新區,森林覆蓋率46.6%,夏季平均氣溫21℃,淶源守著三山交匯、三水同源的獨特區位,以“一山一泉”為墨,在京津冀文旅版圖上勾勒出一幅“冬賞霧凇、夏避酷暑、全年康養”的鮮活圖景。
雪潤奇峰 自然稟賦筑牢生態基底
白石山的四季,從不缺少令人心動的驚喜。
從祥云門搭乘纜車向上攀升,淶源白石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昌猛望著窗外漸次展開的云海,手指遠處刺破云霧的峰林,難掩欣喜:“往年要到11月才見得到的霧凇,今年10月就來了。”
白石山雄踞太行山北端,作為世界地質公園,擁有我國唯一的大理巖峰林地貌。“冰雪一覆蓋,峰林更顯雄奇靈秀,再配上云海與長城,這‘四景同框’的景致,在整個華北都難尋第二處。”韓昌猛說。
下了纜車走上棧道,78歲的北京游客張建國背著雙肩包緩步前行,不時停下深吸一口滿含負氧離子的清新空氣。“這是我第三年秋天來淶源了。”老人滿臉愜意,“紅樺林的金黃還沒褪,雪就落下來,走累了去山腳下泡個溫泉,再吃口農家菜,這比什么保健品都讓人舒服。”
白石山的魅力,從不止于“飽覽山色”。
林下步道旁,去年新引進的近20只馴鹿、梅花鹿和白黇鹿成了“人氣明星”。鹿群踏雪踱步,時不時抖落耳朵上的冰晶,萌態十足。新增的云中飛索、懸崖大蕩繩、飛拉達、高空自行車等10余個體驗項目,讓挑戰者在安全防護下,既能感受戶外探險的刺激,又能近距離欣賞大理巖峰林的細節紋理,解鎖山水之外的別樣精彩。
此刻雪景中,一處營地顯得別具一格。坐落于海拔1820米的自由家酒店(營地)在每年4月下旬至10月底開放,在提供高品質住宿和當地美食的同時,還可以讓游客沉浸式體驗,于高山之巔觀日出日落、仰望星空、圍爐煮茶的場景。
“以前游客來,多是看山觀景,新奇感容易褪去。”韓昌猛坦言,“從打卡觀光到沉浸式體驗,我們現在要讓旅游不止于‘看過’,更能‘參與其中’。”
泉暖身心 多元業態激活康養價值
奇峰為經,溫泉作緯。
山腳下的白石山溫泉旅游度假區,似另一番天地。穿過漢唐風格的亭廊,裊裊熱氣從一個個白樺林溫泉谷的湯池里向上升騰,裹著草木香氣,驅散周身寒意。
“今晚準能睡個踏實覺!”來自天津的游客張慶陽泡在42℃的益氣浴湯池里,抬眼望向窗外,遠處的山、近處的樹都裹著雪,被溫泉的霧氣籠著,像蒙了層薄紗,“這趟沒白來,渾身的乏勁兒都泡沒了。”
“我們這里的溫泉,水源取自地下2000米的高山礦物泉,水中富含鈣、鉀、鎂等30多種礦物質。”淶源華中假日酒店辦公室主任楊雪芳介紹,度假區借白石山的景致和地熱資源,結合中醫養生理念,為游客打造“泉、身、心”一整套全鏈條康養服務。
為適配不同客群需求,度假區規劃了多元住宿業態:鼎泰宮的莊重、貴賓樓的雅致、海棠別院的清幽、雪霽堂的大氣,再到白石山居別墅的私密、小馬鹿蜀親子酒店的童趣,各組建筑彼此呼應,既留住白石山的自然靈氣,又融入雅致的人文底蘊,讓每位游客都能找到心儀的休憩空間。
暮色漸濃,暖黃的光映著青磚黛瓦,勾勒出別樣詩意。此時,該去百渡食府坐坐——24節氣養生菜用的是采薇園當日采摘的新鮮蔬果,白石山蘑燉柴雞的鮮香更是直往鼻尖鉆。熱菜配香茶,暖流從胃里緩緩漫到指尖,將滿滿幸福悉數收藏。
全域康養 文旅引擎驅動縣域發展
當霧凇染上夜色,游客飯后沿林間小路散步聊天,聽泉水叮咚、看星空璀璨。這般愜意時光,正是淶源深耕文旅康養產業的生動縮影。
一組組數據見證發展活力。2024年,淶源接待游客920萬人次,旅游總花費94.61億元,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6.8%。2025年前8個月,游客量同比增長38.7%,旅游總花費同比增長20.1%。文旅康養已成為淶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登白石山+泡溫泉+滑雪’冬季特色旅游項目,讓冬日太行更加‘熱’起來’。”淶源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王海生說,如今的淶源,通過整合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已形成全域旅游格局,客源地已從京津冀輻射全國,“我們將持續深挖本地特色,瞄準旅游度假、體育運動和休閑康養,打造農文體旅商多業態消費新場景,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風吹過紅樺林,樹葉與落雪輕輕碰撞,發出細碎聲響。這聲音里,藏著淶源美景的詩情畫意,更藏著山城轉型的堅定足音。從冰雪奇峰到暖泉康養,從地質瑰寶到人文體驗,淶源正以獨特姿態向全國游客發出邀約:“來太行之巔,赴一場詩與遠方的康養之約!”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