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今天(10月31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第二場"'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河北財政綜合實力持續增強,重大戰略部署保障有力,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升。
本臺記者 李耀陽:
"十四五"正在發布。財政實力是支撐發展的硬道理。在"十四五"期間,這些真金白銀重點投向了哪些地方,又辦成了哪些大事?今天,讓我們從發布會上尋找答案。
省財政廳主要負責人重點從五個方面進行發布。財政綜合實力持續增強;重大戰略部署保障有力;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全面落實;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升;風險防范化解有力有效。
河北省財政廳黨組書記 廳長 孫曉函:
"十四五"時期,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超2.1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加了4000多億(元),增長約24%。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計超4.8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加1萬億(元)左右,增長約27%。
財政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為我省重大部署的實施提供了堅強基礎。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籌措800多億元支持公路、機場、港口等建設,推進三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京津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落實補償資金37.6億元,助力流域水質持續改善;圍繞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累計下達省以上各類財政資金超3000億元,加快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疏解人員基本養老保險、醫保、住房公積金待遇水平實現不低于北京同期水平。
科技創新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也是建設經濟強省的關鍵支撐。2021至2024年全省財政科技支出509億元,年均增長9.3%。在財政投入的帶動下,全社會研發投入也跟著"水漲船高",從"十三五"末的634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968億元,科技創新"硬實力"持續增強。
河北省財政廳黨組成員 副廳長 陳國際:
我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引導支持企業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比如,實施科技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獎補等政策,補助資金25.6億元,惠及2萬多家科技企業;實施了科技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幫助科技企業扛風險,讓企業心無旁騖搞創新、促發展,加快成長為科技創新"主力軍"。
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十四五"以來,投入省以上大氣污染防治資金350億元,所有設區市空氣質量排名連續3年實現"退后十"。落實省以上水污染防治資金53億元,實現全省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比例連續三年達到80%以上,較"十三五"末的66.2%明顯提升。
河北省財政廳黨組成員 副廳長 趙志東:
堅持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理念,積極打造"大小山水"示范引領,累計投入省以上資金28.8億元,推動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和雄安新區兩個山水工程順利完成并驗收。
本臺記者 李耀陽:
在剛才發布的內容當中,我特別注意到,在"十四五"期間,河北省財政支出的八成以上都投向了民生領域。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給老百姓的現實生活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改變?
我省累計投入省以上就業創業補助資金161億元,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全省教育支出預計超8000億元,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實現全面發展。持續加大財政投入,穩步提高城鄉低保、居民醫保、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基本民生項目保障水平。
河北省財政廳黨組書記 廳長 孫曉函:
經過這5年的提標,9項基本民生項目保障水平全國排位前移,7項前進到或保持在全國15位以內。
另外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方面,我省設立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過渡期每年安排70.36億元,五年下來共計351.8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加近130億元。截至2024年底,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22元,同比增長6.4%。
本臺記者 李耀陽:
"十四五"期間,我省全面落實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聚焦了三個方面,分別是擴投資、促消費、穩增長,對此發布會歸納為了三個更加。
一是更加主動。在專項債管理使用上,推動專項債重點支持主導產業,創新實施債貸組合融資模式,全省專項債用作資本金占比由之前的3.8%提高到8.3%,資金的撬動作用明顯增強。二是更加高效。目前,中央累計下達我省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1120多億元,河北在收到中央資金后7日內全部下達。有力促進了投資和消費增長。
河北省財政廳黨組書記 廳長 孫曉函:
三是更加精準。比如,圍繞助企紓困,先后制定穩經濟30條、財政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10條等政策,在全國率先開展政府采購"雙盲"評審,幫助企業解決了一大批發展中的難點問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