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算力規模領先、產業基礎雄厚、應用場景豐富、市場空間巨大等優勢,我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構筑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活力中國調研行·河北篇
在河鋼集團邯鋼新區煉鋼廠轉爐主控室里,可視化煉鋼系統實時顯示著鋼水的溫度、成分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系統能自動完成加料、吹煉、吹氧等大部分過程操作,讓他們從以往"火燒火燎"的"爐前煉鋼",變為輕點鼠標的"一鍵煉鋼"。
邯鋼新區煉鋼廠轉爐煉鋼操作專家 宋林海:
我們傳統的煉鋼模式就是煉鋼工帶上煉鋼鏡,穿上一個阻燃服,白色的阻燃服,靠近轉爐去測溫取樣,轉爐的溫度非常高,1000多度。現在我們引入了AI大模型,計算機根據得到的數據自動加料,自動調整鋼水的溫度和成分,實現了一個完全的自動化。我們冶煉一爐鋼的周期由45分鐘縮短到30分鐘。
今年,邯鋼新區成功實現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構建了生產、質量、能源、研發、安監、AI視覺六大領域的智能大模型。在邯鋼新區的"中樞大腦"數字指揮中心,原本分布在不同作業區的42個主控室數據在這里一目了然,這里可以對300多個生產流程實施智能化控制,打破了以前的數據孤島。生產制造部的韓春勇說,以前調度罐車需要值班長跟煉鐵廠、煉鋼廠、運輸隊打電話來回確認,費時費力不說,一旦調度延時就影響生產效率。而現在有了智慧調度跟蹤系統,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邯鋼新區生產制造部生產指揮中心值班長 韓春勇:
我們從整個界面上可以一目了然,可以看到每一個鐵水罐的運行狀態和所處的位置,我們這個系統是對接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
提高的不僅是效率。數字指揮中心的極致能效智控系統平臺,還能智能調節能源使用,從而實現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邯鋼新區能源動力廠熱電作業區副作業長 任亞鵬:
這些煤氣我們以前人工調節的過程中會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現在通過我們這個AI模型介入之后,會把剩余的煤氣充分地利用到我們這個發電過程中,實現零放散。我們這個自發電比例基本上達到了100%。
以"數"筑基、以"智"強鋼。全面部署"人工智能+"行動以來,邯鋼新區關鍵工序自動化率從55%躍升至92%;質量問題在線判斷準確率提高了30%,重點產品合格率提升8%;噸鋼綜合能耗降低5.2%。
"人工智能+"賦能鋼鐵向"新"向"綠",也讓氣象解碼更加精準高效。在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利用"風清"模型對未來天氣進行預報。
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首席架構師 竇則勝:
"風清"模型關注的是逐6小時(每6個小時更新預報),0到15天的天氣預報的結果,它引入了很多的物理約束和模型可解釋性的內容,讓這個模型的確定性的效果很好。
為了更好地滿足防災減災的需要,氣象部門組織開展全球中短期預報系統"風清",以及全球次季節-季節預測系統"風順"等氣象人工智能模型的研發,由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牽頭實施。今年7月,"風清"在華北暴雨預報服務中,北京、河北的降雨落區和量級預報,精準貼合天氣實況;"風順"目前參加世界氣象組織和歐洲數值預報中心組織的全球競賽,在與微軟、英偉達等國內外100多支隊伍的AI模型競爭中,暫列榜首。
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首席架構師 竇則勝:
當前我們在做的工作就是在之前"風清"和"風順"模型的基礎上,進行天氣氣候一體化模型的研發,這個模型會進行逐6小時(每6個小時更新預報),0到60天的預報,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今年以來,我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目前已在鋼鐵、化工等26個領域開發292個垂直大模型。推動大模型向智能體迭代,創新研發46個智能體,在中小企業深度應用,實現降本增效。
未來,我省還將以產業、教育、科技、民生等領域為重點,繼續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省發展改革委高技術處副處長 劉運明:
搭建應用賦能平臺,在人工智能領域建設一批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實施百項"人工智能+"應用案例,打造系列應用場景,打通行業與人工智能融合壁壘,著力建設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和融合應用高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