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動傳統建筑業轉型升級,我省不斷探索智能建造新技術、新場景,為建筑業發展貢獻"河北智慧"。今年發布的全國第四批發展智能建造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中,我省有10項措施入選,目前已累計有23項措施獲全國推廣。
活力中國調研行·河北篇
走進雄安國貿中心兩座超甲寫字樓的項目建設現場,一個被藍色鋼板網圍住的"大家伙"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業內大名鼎鼎的"造樓機",它集液壓爬升、模板支撐、安全防護等功能于一體,不僅能承載鋼筋、混凝土等建材運輸,還能為工人搭建全天候作業空間。

雄商置業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師 崔浩田:
我們在施工至結構三層時開始安裝造樓機,在結構四層時投入使用,可實現6至7天(建成)一層。有了它,工人們不用再去搭設腳手架,也不用擔心風吹雨淋等惡劣天氣影響,大約能夠節約30%的工期和人力成本。
造樓機的"硬核"表現,只是雄安"智慧工地"的一個縮影。在雄安國貿中心項目的BIM(建筑信息模型)總控室內,一張張由BIM技術虛擬呈現的三維施工圖將摩天樓宇的主體結構與地下管網的細微節點清晰呈現。通過BIM技術構建與實體建筑一致的"數字孿生體",項目實現全流程精細化管控。

雄商置業公司工程管理部工程師 崔浩田: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去落地圖模會審、各專業協同深化設計、虛擬建造、實模一致驗收等各項BIM的應用,實現我們整個項目降本、增效、提質的目標。
除了改變建設模式的大型裝備與數字化系統,在雄安國貿中心項目建設現場,一批"機器人工友"也大展拳腳。

雄安國貿中心項目二工區施工技術人員 楊東澤:
像這個(混凝土抹平)機器人的話,它的施工效率能達到每小時100平米,是人工效率的1.5倍,平整度能達到3毫米以內,在大量節省人工的同時還能達到較高的質量。
隨著智能建造在施工一線的深度落地,曾經依靠手工、憑借體力的作業模式也正被悄然改寫。在保定市建筑勞務產業園,一場面向建筑工人的"人才升級"培訓正火熱開展。

保定市建筑勞務產業園總工程師 劉文君:
這次培訓一共有40位工友參加,培訓時長5天到7天,培訓結束以后,頒發建筑機器人操作員合格證書。
實用的技能教學,加上"持證上崗"的職業保障,讓來參加培訓的工友們干勁十足。

建筑機器人操作員培訓學員 陳宏亮:
我原來就是在工地上干抹灰的,現在就是有了這個機器人,感覺著操作比較方便,效率也比較高。

建筑機器人操作員培訓學員 許紅:
我希望通過這個培訓能夠擴寬我的一個選擇面,能夠通過操作這個機器更好地完成工作。

保定市建筑勞務產業園總工程師 劉文君:
目前,我們已經培育了75個智能勞務班組,下一步,我們在全國范圍內召集1000個班組到園區來培訓,助力保定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發展,打造保定智能勞務品牌。
從雄安的"智慧工地",到保定的"人才升級",我省正以點帶面,加速推動傳統建筑業轉型升級。目前,已培育62個智能建造試點項目、9個示范基地與21個國家級裝配式基地,實施800余個BIM技術應用項目。今年7月,住建部發布的第四批發展智能建造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中,我省有10項措施入選,累計已有23項措施獲全國推廣。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