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唐山丨“天邊小城”今更美
800多個日升月落,是他們扎根邊疆的堅定刻度;72個落地項目,是他們繪就藍圖的實干答卷。第十批唐山援疆干部人才和且末干部群眾一道踐行使命,傾心助力——
“天邊小城”今更美
202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時,親切接見援疆干部代表并指出:“我們這么多年的援疆工作碩果累累,新疆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援疆干部功不可沒。”此時,第十批唐山援疆干部人才已在且末縣奮戰800多個日夜。他們接續著一批批唐山援疆干部的足跡,舍家報國、忠誠擔當、團結奉獻、創新奮進,克服氣候干旱、飲食差異、環境艱苦等多重挑戰,把且末當作第二故鄉,和且末干部群眾一起用實干為這座“天邊小城”繪就發展新圖景。
且末縣,古絲綢之路重要驛站,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是我國面積第二大縣,素有“天邊小城”之稱。第十批唐山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錨定“增強造血功能”核心目標,緊扣且末縣有機綠洲發展部署,從產業、教育、醫療、人才等多維度發力,讓援疆成果真正惠及各族群眾。
產業援疆是發展根基。“十四五”期間,唐山累計實施72個援疆項目,覆蓋農業升級、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2023年以來,47個項目已完工投運:且末縣人民醫院門診樓改善就醫環境,火車站站前廣場方便群眾出行,第四幼兒園解決孩子“入園難”……一個個民生工程落地,讓且末百姓的獲得感看得見、摸得著。
教育醫療是民生重點。教育領域,唐山與且末簽訂教育合作框架協議,推動15所中小學實現班級、師生結對全覆蓋;2023年以來選派26名優秀教師支教,用先進教學理念助力且末教育提質。醫療方面,51名唐山醫療人才開展“柔性援助”,深入臨床一線會診、下鄉義診,手把手教會當地醫護人員心臟造影、冠脈支架術等10余項新技術,讓優質醫療資源跨越千里,守護各族群眾健康。
交往交融是同心紐帶。唐山積極搭建人才交流平臺,推動且末人才“走出去”學、先進經驗“帶進來”用。且末縣49名醫護人員到唐山醫療機構進修,39名教師走進唐山重點學校跟班學習;唐山51名柔性援疆醫生、26名柔性援疆教師則帶著技術與經驗,扎根且末基層一線;3批次65名且末基層干部赴唐山跟班學習,在交流中提升能力,讓兩地情誼在互幫互學中愈發深厚。
專業賦能是創新亮色。2023年,唐山首次派出6名專業技術干部,在且末各領域深耕實干:自然資源領域,率先推進林權證發放,破解林草資源產權難題,為全疆改革提供“且末經驗”;農業農村領域,干部扎根田間地頭,推廣農技、指導農戶,助力農產品提質增效;文旅宣傳領域,以文學作品講好且末歷史文化故事,為文旅推介添彩;城鄉建設與水利管理領域,推進城市更新、完善河湖長制考核,推動且末城市治理水平邁上新臺階。
萬水千山隔不斷援疆情。800多個日夜,第十批唐山援疆干部人才以堅守詮釋擔當,用實干澆灌成果。如今的且末,產業更興、民生更暖、城鄉更美,這座“天邊小城”正在援疆力量的助力下,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文/記者 唐建勛 圖/記者 閆軍 付衛崢

9月23日,新一批唐山柔性援疆醫療專家抵達且末人民醫院。

我市援疆干部人才與當地群眾結親戚,定期走訪慰問,辦實事、解難題。

且末地處沙漠邊緣,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第十批唐山援疆干部人才開拓思路,引進唐山企業,種植耐旱耐沙且經濟價值高的蛋白桑5000畝,為改善當地環境、促進農民增收探索了新路徑。

且末火車站站前廣場項目改善了當地百姓的出行環境。

在且末縣阿羌鎮昆侖牧業有限公司,唐山援建的8個高標準養殖大棚促進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

援疆醫生深入邊遠鄉鎮義診,受到了鄉親們的歡迎。

且末是紅棗種植大縣,第十批唐山援疆干部人才援助當地加工企業引進設備,促進企業增產,帶動棗農增收。

且末縣人民醫院門診樓的建成改善了百姓的就醫環境。

唐山援疆教師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針對薄弱學科開展課堂問診、課標培訓、學生課業管理等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援疆專技人才正在與當地水利系統干部巡查車爾臣河,進一步排查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四亂”問題。

且末第四幼兒園里,漂亮的園舍、齊全的設備給小朋友們創造了良好的成長環境。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