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時評論員:修遠
9月28日晚,第二十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將華彩啟幕,19個國家和地區的28個頂尖雜技節目齊聚“東方雜技之鄉”。但吳橋向世界呈現的,遠不止于高難度技藝,更是一場以“雜技+”為戰略引擎的產業深層次變革。從江湖賣藝到產業突圍,吳橋走出一條以“雜技+”為核心的融合之路,推動傳統技藝向教育、文旅、制造三大領域深度拓展,實現文化資源的價值最大化。

“雜技+教育”:從秘技傳承到文化出海。吳橋打破“師徒秘傳”的傳統模式,構建起涵蓋基礎教育、職業培養與國際傳播的現代雜技教育體系。全縣23所中小學將雜技納入素質課程,每年培養千名青少年愛好者。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國際化視野——累計為34個國家培養700余名外籍學員。這些學員不僅是技藝的傳承者,更成為跨文化理解的使者。雜技,以一種超越語言的藝術,實現從技藝輸出到文明對話的躍升,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梁,彰顯著文化自信與開放包容。

“雜技+文旅”:從單一景點到產業生態。吳橋系統化重構文旅格局:截至今年8月底,核心區雜技大世界接待游客超60萬人次,新增的雜技博物館以800件文物與數字影像還原千年雜技史;東方雜技城打造“白天研學+夜晚演藝”全時段消費場景;部分開放的幻樂城則將借助VR高空綢吊、AR魔術互動等技術,使游客從旁觀者變為“劇情參與者”。這一組合使游客從“看熱鬧”轉向“深體驗”,帶動周邊村街近萬人從事民宿、餐飲等相關產業。文旅融合不僅拉長了產業鏈,更讓雜技文化“可感知、可體驗、可帶走”。
“雜技+制造”:從道具生產到創新引擎。吳橋的產業雄心不止于舞臺,當地持續推動雜技魔術道具制作產業發展,雜技道具研發、生產企業有10余家,生產雜技魔術道具上百種,銷售范圍覆蓋國內75%以上雜技團體,占據全國90%市場份額,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十余個國家。更值得關注的是,部分企業跨界延伸,從表演服務延伸至智能制造,道具智能化升級更打開科技文旅、人機交互等新空間。雜技+制造,正從幕后走向臺前,技術創新與藝術創新互相支撐,成為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興賽道。

千年技藝破繭成蝶,“雜技+”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產業效益的雙向賦能。這種創新實踐,不僅讓雜技煥發新生,更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樣本,當更多“吳橋”找到屬于自己的融合發展之路,文化強國建設就獲得堅實支撐。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