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在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排練廳內,來自老撾的紅姆巴斯正與其他學員一起練習雜技。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吳橋雜技不僅意味著技藝的傳承,更作為一座橋梁,承載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務。
2008年,紅姆巴斯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中國雜技表演,那時她就向往著到中國學習雜技。2016年,紅姆巴斯第一次來到吳橋,在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現場觀看了雜技表演。“比電視上看到的震撼多了!”從那之后,紅姆巴斯先后6次來到吳橋,慢慢從學員轉變為帶隊老師和翻譯。
在國際交流中,吳橋培養了眾多雜技人才,更在一些國家催生了雜技藝術的萌芽。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副校長王洋的手機里保存著這樣一條信息:“非常感謝您幫助塞拉利昂雜技學校。這所學校使雜技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藝術項目之一……”這是曾在吳橋學習雜技的塞拉利昂學員安娜發來的。她把吳橋雜技帶回故鄉,開辦了塞拉利昂第一所雜技學校,讓更多非洲學生有機會學習中國雜技。
從2002年起,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已為34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近700名外籍學員。“這些學員不僅將吳橋雜技帶向世界各地,更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蓖跹蠼榻B。
吳橋涌現了無數杰出代表,他們讓雜技藝術通過國際舞臺廣為人知。孫福有20歲出國闖蕩,從馬戲團雜工做起,到創建“中華國術馬戲團”,到過3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讓中國雜技名揚世界。孫鳳山帶領他創辦的北京班遠涉重洋,先后在柏林、巴黎、倫敦等歐洲城市演出。此外,還有在印度、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演出的文武技術團、在東南亞國家演出的蔡春義雜技團等。
100多年前,吳橋雜技藝人把中國雜技帶上世界舞臺;而今,越來越多的外籍學員來吳橋學習雜技,世界雜技藝人帶著各自的雜技精品,奔赴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盛會……吳橋這一“雜技故里”,正見證著這座通往世界的雜技之“橋”變得更加牢固和寬闊。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