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
冀時客戶端報道 風吹麥田千重浪,又是顆粒歸倉時。
截至6月17日17時,全省小麥已收獲3064.8萬畝,完成進度九成,處處可見好“豐”景。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科研人員用科技書寫的增產良方,有優質小麥品種彰顯種業振興的強大力量,也有鹽堿地上生態治理與農業創新的雙重奇跡。
即日起,本臺推出《麥浪里的河北》系列融媒報道,記者走進田間地頭,探尋麥浪背后的科技密碼與奮斗故事,見證“中國碗河北糧”的堅實底氣。首篇我們來到位于邯鄲曲周的科技小院。
芒種忙,麥上場。芒種過后第一天,邯鄲曲周科技小院“綠色噸半糧”示范基地開始收麥。收割機在地里一圈一圈地忙活,葉松林不用下地,通過手機就能看到麥地實時收獲情況。
耕種管收各環節都通過農機具搭載的傳感器以信息化指標顯示出來
今年麥收前,葉松林就在收割機上加裝了產量監測設備,根據產量圖以及前期大量數據,可以溯源小麥整個生長周期里播種、澆水、施肥精確到地塊的具體指標,指導下一季玉米的耕種,以及未來小麥種植,真正實現精耕細作。
葉松林是2021屆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生,也是曲周科技小院“綠色噸半糧”示范基地負責人。去年,他和團隊的實驗田實現小麥畝產724.55公斤,打破了曲周最高記錄,許多村民主動找上了門學習技術。今年,種糧大戶程永超的地里每畝實打實收650公斤,比去年增產100多斤,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
程永超(左)、葉松林(右)在通過無人機觀測小麥長勢
農民盼啥,啥就是研究課題。葉松林說,他們越來越明白,好技術不能“鎖”在實驗室里,農民會不會用是標準,能不能出效益是關鍵。去年以來他們廣泛吸收農民們的“問診”,也持續在田間地頭“巡診”,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出的“土-肥-水-種-管”一體化技術模式被寫進曲周縣2025-2029年糧食產能提升規劃,并在全縣進行推廣。
葉松林(左)接受記者采訪
夏收連著夏種,一刻也松不得心。葉松林從地里出來,馬不停蹄的趕回科技小院,農機安裝的師傅正在等著他的意見,準備回去繼續在玉米變量施肥機上做調整。
麥浪里的答卷,也給了葉松林許多收獲。他說在實踐中積攢下的經驗,已經相當拿到了二十多個農業專業的畢業證書。未來,他希望以“鏈”式思維串聯“技術研發-產業升級-市場拓展”全流程,打通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
科技小院的葉松林(左)和郝展宏(右)在實驗田里
遠方的麥田里,越來越多的00后博士生正在“書寫”他們的論文——葉松林掰著手指頭告訴記者,目前團隊成員有負責統計原料投入的、做綠色食品原料基地的、負責全縣技術推廣總結的,記錄科技小院青春故事、深研面粉產業鏈的等等,都是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農學高材生。
這些手腳沾著泥土的青春,正在創造著比豐收更珍貴的果實,在他們眼中,農業就是有奔頭的產業!
記者|王佳鈺、孫青欣、王凱鵬、肖鵬
編輯|王悅
責編|安倩
編審|吳曉飛
監制|馮慧杰
終審|邊宇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