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風病的發病率在逐年增加,目前我國約有痛風患者1500萬,痛風石更是讓患者苦不堪言。本期張家口市第二醫院手外科主治醫師時艷程,與您聊聊痛風那些事兒。
【概述】
痛風石是由尿酸鹽沉積所致的疾病,與尿酸代謝異常或排泄減少相關。主要表現為血尿酸增高,而在身體某些部位析出白色晶體,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關節炎、疼痛、痛風石形成。
痛風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痛風中多有家族遺傳史;繼發性痛風常見于血液病、腎臟病、惡性腫瘤等。原發性痛風占95%。男性多見于女性。40~50歲是發病高峰。
【發病機制】
高尿酸血癥的成因主要有遺傳因素和后天因素,其中,飲食(嗜食酒肉)和生活習性(體力活動過少)是重要誘因之一。
體內尿酸主要來源有3種,即核酸分解代謝,體內嘌呤物質分解代謝,以及食物中嘌呤物質分解代謝。由此看來,造成血尿酸升高的原因主要是內源性尿酸生產過多,如慢性溶血性貧血,紅細胞增多癥等,由于細胞中核酸大量分解,使內源性尿酸增高;外源性尿酸攝入過多,即大量攝入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動物的肝、腎及瘦肉等引起;尿酸排泄減少,為各種腎病而引起腎功能減退時,使腎小管分泌尿酸的能力下降。當尿酸濃度超過一定程度時,尿酸鹽極易沉積在肌腱、關節囊、骨端松質骨、軟骨、腎臟及皮下組織中,從而引起組織炎性、異物反應與破壞及纖維組織增生,局部尿酸鹽沉積過多而形成痛風石。
尿酸鹽易沉積在骨端松質骨關節囊附著處,使局部骨質吸收,局部皮膚隆起、變薄甚至破潰;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關節腔內,引起骨膜反應,滑膜腫脹、充血,關節液增加;反復發作則軟骨面變薄消失,滑膜增生肥厚,邊緣骨質增生、骨端破壞吸收并形成纖維性強直。除關節外,痛風石常見于血液循環比較遲緩的終末部位,如耳廓、髕韌帶、手指、足背等處。
【痛風分類及臨床表現】
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夜間較為多見,且發病迅速、疼痛劇烈。
關節表現:紅腫熱痛,皮膚靜脈怒張,1~2天達高峰,數天自行緩解,伴隨全身不適,畏寒高熱。
主要誘因:因啤酒含有豐富的嘌呤,乙醇代謝產生乳酸,競爭性抑制尿酸排泄。同時因酒后攝食少,體內酮體增加,也會抑制尿酸排泄;其他因素包括勞累、扭傷、寒冷、穿鞋小等。大多數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好發于第1跖趾關節,原因在于此處軟骨、滑膜及關節周圍組織血管少,循環慢,承受壓力大,容易損傷。
2.慢性痛風石當血尿酸> 595umol/L,出現痛風石率高達100%;當血尿酸<540umol/L,一般不會出現痛風石。外耳、尺骨鷹嘴、膝關節囊和肌腱是其好發部位;手指、手掌和腳等部位發生率較低。表現為上述部位出現多個淡黃色或白色圓形小米粒至雞蛋大小結節,質硬、堅韌,可破潰流出白色結晶。
3.痛風性腎病血尿酸水平多大于640umol/L屬于泌尿外科疾病,骨科系統不再闡述。
【治療方式】
(1)保守治療
由于本病是一種已明確的代謝障礙性疾病,內科治療效果佳,需要手術治療的較少。急性發作期除了應該臥床休息、局部適當固定、冷敷、增加尿酸排泄外,還可以服用秋水仙堿及非甾體消炎藥鎮痛劑等藥物治療。間歇期除了應該注意飲食外,還可服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如丙磺舒,以及抑制尿酸合成的藥物,如別嘌醇。
(2)手術治療
手術可以減少體內尿酸總量(因為痛風石為尿酸鈉儲存庫),減低痛風石內壓力,以防止骨關節和軟組織的進一步破壞;改善肢體外觀與功能;早期切除可避免結晶酸性物質流出,避免竇道形成,減少感染;同時解除神經及肌腱受壓情況,恢復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手術適應癥】
1.影響關節功能或產生關節畸形。
2.皮膚破潰且傷口不愈合。
3.其他如出現巨大痛風性腎結石就手術方式而言,當痛風仍在進展時,對于關節畸形、僵直的患者,宜做關節融合術,而不適合做關節成形術,原因在于關節周圍組織內均有尿酸鹽沉積。常見并發癥發熱、關節畸形、關節活動障礙及術后傷口不愈合。
【預防】
1.尿酸控制低嘌呤飲食,以牛奶、水果、蔬菜、蛋白及面粉類為主。每天飲水2000~3000ml,飲水最佳時間是兩餐之間、清晨和晚間,保持每天尿量>2000ml,利于尿酸排出,防止尿酸鹽形成。必要時口服碳酸氫鈉堿化尿液,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堿性食物,增加體內堿儲存。少食動物內臟、海鮮及豆制品等。
2.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進行適當體育運動,維持理想體重,有利于受累關節減負。
3.定期隨訪,每月復查血尿酸。
(武雅楠 李清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