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為了減脂,外出就餐時喜歡多點幾個素菜。然而,中國注冊營養師曹展提醒,素菜里有不少“吸油大戶”,不恰當的做法可導致其脂肪含量增加數百倍,尤其是以下幾類。
①疏松多孔類食材,比如茄子、絲瓜、凍豆腐、面筋、烤麩等。這類食材質地比較松軟,內部結構有些孔洞,特別擅長吸收湯汁。比如茄子,油炸或用大量油炒制的過程中,內部疏松多孔的結構會層層暴露,增加與油脂的接觸機會,再加上茄子中的水分快速蒸發,讓原本海綿一樣的結構多了無數條吸管一樣的通路,為油脂的進入敞開了“大門”。
②淀粉類食材,比如土豆、紅薯、藕等。薯類和一些水生類食材淀粉含量較高,炒時容易糊化粘鍋。為了避免糊鍋,人們會加更多的油。這類食材常用的烹調手段還有油炸、干煸、糖醋、拔絲等,也會賦予它們更多脂肪。通常切得越薄越細、表面越彎曲不平(比如波浪形)、油炸時間越長,吸油率越高。糖醋藕片、香辣土豆絲、拔絲紅薯等菜肴,需先將食材炸至酥脆,吸油量比清炒高3倍以上。
③菌菇類食材,比如茶樹菇、杏鮑菇、香菇、金針菇等。菌菇類多為纖維狀結構,細胞間隙大,含水量高,加熱時水分蒸發,細胞萎縮形成疏松空間,油脂會迅速填充其中。還有一些菌蓋大的蘑菇,菌褶就是“儲油槽”,遇上干煸、干鍋、干炸等烹調方式,內部吸飽了油脂,脂肪含量比五花肉還要高。
④某些葉菜類,比如生菜、油麥菜、大白菜等。這類蔬菜葉片薄、表面積大,且表面多有絨毛、褶皺,容易吸附或者裹挾油脂。比如生菜和大白菜,用大量熱油熗炒時葉片可以吸附20%~30%的油;油麥菜經常搭配豆豉鯪魚罐頭一起炒,油上加油,可使成品菜肴脂肪含量達到20%。
⑤油炸豆制品和仿葷素食,比如響鈴卷、素雞等。有一些菜本身脂肪含量就很高,比如響鈴卷、油豆皮、炸腐竹、油豆干、豆泡之類,全都是將原本健康的豆制品進行油炸處理,其中,響鈴卷脂肪含量在60%以上。素雞、素火腿、素蝦、素牛肉干、素羊腩、素肉松等為模擬肉類口感,均需經過油炸,脂肪含量基本在15%以上。
(生命時報)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