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記者 王小英)大名鼎鼎的《驛使圖》,你知道嗎?古人又是如何“擼串”的?當絲綢貴如金的時候,干旱的河西走廊可能也在栽桑養蠶。
在甘肅嘉峪關市新城村的戈壁灘下,沉睡著一片規模宏大的魏晉墓葬群,這里出土的文物,以其獨特的歷史與藝術價值,一次次證明著它的“不一般”。近日,“何以中國|壁畫里的中國·當AI遇見小飛天”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嘉峪關,看這里出土的文物如何“不一般”。

穿越時空的信使:《驛使圖》與中國郵政的文化密碼
談及嘉峪關魏晉墓的“不一般”,首推聞名遐邇的《驛使圖》。這方長34厘米、寬17厘米的彩繪磚,自1972年從5號墓中重見天日,便揭開了一段被時光封存的古代郵驛密碼。

《驛使圖》
它的“不一般”,首先在于其“極簡卻傳神”的藝術風格。該磚的畫面以赭石色為底,墨線寥寥,卻生動勾勒出一位策馬疾馳的驛使:頭戴魏晉幘帽,身著右衽短衫,左手控韁,右手舉著文書。而駿馬則四蹄騰空,動態感十足,一種風馳電掣的緊迫感似從畫中撲面而來。更耐人尋味的是,畫師刻意省略了驛使的嘴巴:這一“殘缺”設計,并非疏忽,而是古人智慧的體現,象征著郵驛制度中“守口如瓶”的保密原則,使其成為中國古代信息保密文化的生動見證。
1982年,《驛使圖》被選為中國郵政標志的核心元素。
關于這幅圖,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糾錯”故事:最初考古報告中,有學者認為驛使手中的物品是“馬鞭”,直到研究漢代郵驛制度的專家介入,才糾正了這一誤解——結合居延漢簡中“持檄馳驛”的記載,以及畫面中文書的褶皺細節,確認那是一份亟待傳遞的官府文書。
如今,《驛使圖》墓磚珍藏于甘肅省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之一。
燒烤圖:再現千年前“人間煙火”

如果說《驛使圖》展現了嚴謹,那么墓中一幅“殺豬宰羊”三聯畫,因其完整呈現了從屠宰、燙毛到用三股叉炙烤的整個過程,并且圖中屠夫左手持刀、右手持刷的細節,與現今的燒烤流程如出一轍,進而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燒烤圖”。

墓葬中室的《宴飲圖》則證實了魏晉時河西已出現成熟的“分餐制”。圖中男女主人分坐,所用三聯銅灶(可視為早期火鍋)、炭爐(用于燒烤)與館藏文物完全對應。這一幕,融合了“分餐”“火鍋”與“燒烤”,將當時河西走廊的社會風尚與飲食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步入課堂的畫卷:民族融合的歷史見證
2024年,嘉峪關墓葬群出土的《牧馬圖》與《采桑護桑圖》兩幅畫像磚成功入選全國新版人教版歷史教材。

《采桑護桑圖》
《牧馬圖》著重展現了河西地區畜牧業的繁榮景象,以簡練的線條和鮮明的色彩勾勒出牧民放牧的日常生活瞬間,《采桑護桑圖》則描繪了采桑女與護桑少年的場景,不僅反映了當時的鄉土風情,更說明當時河西地區絲織業有一定的規模。
“這兩幅畫像磚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它們更是民族融合、生活繁榮昌盛的歷史見證,體現了魏晉時期河西走廊多民族融合的盛景。”嘉峪關長城研究院魏晉墓文物管理所文博館員王磊介紹。
從《驛使圖》到“中華第一燒烤圖”,再到入選教材的歷史見證,嘉峪關新城魏晉墓葬群中出土的壁畫磚,以其豐富性、寫實性與極高的藝術性,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時代的生活圖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