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歲重陽,在這個尊老敬老的傳統節日里,86歲的劉奶奶用電子血壓計量完血壓,數據自動上傳,智慧屏幕上每日血壓情況一目了然;72歲的孫先生乘坐著銀發旅游專列,沿著西安、長沙、廈門一線,盡情領略祖國大好河山;69歲的王先生通過大字版手機銀行,完成了一筆養老目標基金的定投……這一幕幕日常,正成為中國老年人生活的新常態。

2025年10月27日,老人在天津市濱海新區新河街道珠江里社區排練舞蹈節目。新華社發(杜鵬輝 攝)
2024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達2.2億人。加速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的現實,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高品質生活需求,共同推動著銀發經濟浪潮涌動。老年用品、健康護理、文旅教培、智慧養老……各類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生長,預計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同時創造超過1億個就業崗位。老年群體作為潛力巨大的新興消費市場,正催生出銀發經濟的新“藍海”。

隨著科技進步,不斷迭代的各類智能設備常常因為操作復雜、字體細小等原因將老年人拒之門外,而如今,在政策引導與市場創新雙重驅動下,越來越多智能產品正主動“彎腰”適老,讓科技從冰冷的代碼變為守護晚年生活的“溫暖羽翼”。

2025年10月25日,工程師在“敬老月”主題活動的養老消費季展廳演示腦機接口手部運動反饋康復訓練系統。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休門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數智化”養老綜合服務平臺運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讓社區老人在家就能與服務中心、生活服務商家、社區醫療機構方便聯系,及時滿足老人各方面生活需求。癱瘓在床的蔡大爺有天突然感到喘不上氣,他趕緊按下脖子上的一鍵式呼叫設備,不到15分鐘醫護人員就上了門。量血壓、做心電圖、詢問用藥……醫護人員發現是過量服用降壓藥導致的胸悶氣短,蔡大爺松了口氣:“有專業的醫療服務隨時上門,在家養老也放心。”

2025年10月23日,養老服務員在淄博市張店區馬尚街道金石社區上門開展每日健康監護服務,相關數據可同步到老人親屬手機上。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在四川廣元昭化區衛子社區,康先生坐在養老服務中心的床上,正在選購一臺心儀許久的新裝備。在一次適老設備體驗活動中,他接觸到智能助行機器人,使用后感到雙腿像有雙手穩穩托著,關節壓力小了很多。他說:“走路又穩當又巴適,很想買一臺。”

2025年10月25日,市民在“敬老月”主題活動的養老消費季展廳參觀一款定位呼叫智能拐杖。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護理機器人幫助老年人走路、如廁、洗澡;康復機器人輔助老人進行身體機能恢復與訓練;互動機器人陪老人下棋、唱歌……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愿景都在逐漸變為現實,成為許多老年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5年10月25日,市民在“敬老月”主題活動的養老消費季展廳參觀一款養老服務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數據也印證了這樣的趨勢——2025年,中國智慧養老市場規模預計突破7.21萬億元,較2023年增長20.2%,其中智能穿戴設備、家庭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等細分領域占比從2020年的35%躍升至2025年的55%。

人聲沸,歌聲起,琴聲揚……今年暑期,460多名旅客乘坐“熊貓專列·什邡號”銀發旅游列車,從四川成都出發,一路駛向東北。行至黑龍江伊春站,身著赫哲族服飾的演員登上列車,演奏口弦琴,歡迎八方客。與之相向而行,遼寧沈陽的旅客張大姐正搭乘著“沈鐵假日號”銀發旅游列車,一路向西南游玩。“坐銀發旅游專列,跟著走就行,特別省心。”她和老姐妹們邊玩牌邊聊天,甚是愜意。

2025年8月22日,旅客在旅游專列的多功能車廂內觀影。新華社發(徐率攝)
有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老年人旅游人次占全國旅游總人次的20%以上,銀發人群在工作日的出游占比約64%,顯著高于其他年齡段人群。然而老年人有旅游需求、消費能力,卻也有不少乘坐列車出游的顧慮。比如,座椅、鋪位老年人用著舒不舒適?萬一身體不適,有沒有緊急照護和救助?抵達終點,交通接駁是不是方便?讓銀發人群出游更安全、舒適、溫馨,針對老年旅游需求的特色旅游列車正當其時。

2025年5月1日,上海客運段列車長為老年旅客演示充氣靠墊。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取消走廊門檻,降低衛生間門檻;加大硬臥爬梯腳踏寬度,增加防滑膠墊;床頭增設床頭燈和USB接口……國鐵沈陽局的新車體適老化改造致力于打造移動的“銀發家園”。在大美新疆飛馳的“新東方快車”上,定時會舉辦歌舞表演,每到一地還能看到沿線景區安排的演出,讓銀發旅途有滋有味。“熊貓專列”曾出現旅客暈倒的情況,列車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聯系最近車站,救護車開進站內,將旅客轉運至地方醫院治療,最終旅客轉危為安。

2025年3月28日,在Y471次“熊貓專列·什邡號”列車上,“熊貓管家”張富銘(左二)在車廂內詢問旅客們的服務需求。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今年年初,商務部等9單位發布《關于增開銀發旅游列車促進服務消費發展的行動計劃》,明確到2027年,構建覆蓋全國、線路多樣、主題豐富、服務全面的銀發旅游列車產品體系,銀發旅游列車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一批主題旅游列車品牌。數據顯示,今年全國開行銀發旅游列車總數預計突破2000列。

適老化改造不僅體現在科技產品和文旅服務上,更深度融入金融創新之中。從設立愛心窗口、綠色通道,到提供無障礙通道、老花鏡、輪椅等便民設施,如今各銀行支行網點的“銀發元素”隨處可見。在線上客戶端,除了老年版手機銀行、“一語直達”人工服務快捷入口,有的銀行率先推出養老金融全景服務視圖,客戶可以一鍵查詢涵蓋社保、年金、個人養老金等在內的全視圖養老資產情況,輕松體驗銀行養老金融一站式服務。

棗強農商銀行推進“適老化”建設。圖片來源:衡水新聞網
自銀行養老理財產品試點以來,養老理財產品也在不斷上新。截至今年8月26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已支持6家理財公司成功發行37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創新開發適配老年人風險偏好特征的理財產品和財產規劃工具,不僅是為給老年人提供更豐富的保障選擇,也是引導老年群體將畢生積累的財富更高效、安全地轉化為實際可享有的高品質養老服務資源,提升晚年生活質量和財富水平。

工作人員正在幫助老年客戶辦理業務。圖片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2028年和2035年養老金融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從支持不同人群養老金融需求、拓寬銀發經濟融資渠道、健全金融保障體系、夯實金融服務基礎、構建長效機制等五方面提出16項重點舉措。
從會說話的血壓計,到醫護隨行的旅游專列;從無障礙理財操作,到全周期養老規劃——中國正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和人文關懷,不斷書寫“老有頤養”的嶄新篇章。正如一位參與社區重陽活動的百歲老人所言:“現在的人不光壽命長,活得也更有滋味了。”而這“滋味”,正是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終極注腳。
(整理自光明網、新華社、人民網、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石家莊日報等;圖片來源:新華社、衡水新聞網、南方plus客戶端)
監制:賈海麗
策劃:董亞青 陳海虹
統籌:張登峰 孫向向
文案:王 碩
美編:韓岳瑾
責任編輯:龐曉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