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時客戶端報道 "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滄州市吳橋縣依托獨特的雜技文化資源,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讓吳橋雜技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本臺記者 湯妮:
大家看過吳橋的雜技嗎?一張凳子一個碗,就能翻出絕技和絕活,咱們一起近距離去體驗一下。
"蹬桌子"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魏春華練就多年的絕活,對演員的腿部力量和身體協調性要求極高。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魏春華:
它的這個重量全部壓在我的腿和腰上面,沒有七八年的功夫是練不成的。

保定游客 管丫丫:
那么沉的缸我們抬都抬不起來,她一個人加缸的重量,就那么平穩地把我們轉起來,真是太牛了,太精彩了。
在吳橋雜技大世界,和魏春華一樣堅守舞臺的雜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有36名。古典戲法"三仙歸洞"將"眼疾手快"發揮到極致;雜技情景劇《江湖秀》全新升級,融合雜技與舞蹈,將"驚險奇絕"與藝術美學推向新高度。

吳橋雜技大世界旅游有限公司工作人員 田冬梅:
我們的節目一直以來也是常演常新的,因為雜技演員就在進行著不斷創新,對藝術的創新、對技巧的創新、對節目的創新。
滄州吳橋縣是中國雜技發源地之一,是著名的"雜技之鄉",最早可追溯到漢代,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在吳橋縣,有近3萬人從事雜技及相關產業。

吳橋縣桑園鎮李家班雜技小院負責人 李炳龍:
我們這個雜技小院連接著5個馬戲大棚,3個駐場演出景點,有50多名雜技演員,今年以來演出了1000多場,平均每天吸引游客量2000余人。
雜技不僅是吳橋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在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來自孟加拉國、肯尼亞等國家的40多名雜技學員正在進行為期半個月的培訓。從1985年建校至今,這里已培養出近3000名雜技人才。

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教務科科長 陳健:
不單是為國內培養優秀演員,(2022年至今)也為20多個國家,培養了幾百名的優秀留學生,讓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吳橋雜技。

孟加拉國學員 阿布·巴卡爾·吉哈德:
在這里我學會了玩繩索雜技,這里的老師都很棒,教我們教得很好。

孟加拉國學員 法米達·法魯克·坦尼:
我很高興來到這里,這里的環境對我們學習表演雜技很有利,老師在各個方面都會給我們幫助,在這里我們學了單車、轉毯還有晃圈,吳橋雜技真棒。
如今,吳橋縣依托獨特的雜技文化資源,探索"文化破圈+流量轉化"的文旅融合新路徑,打造"雜技+文旅""雜技+研學""雜技+制造"等新業態,實現"讓雜技文化走出去,讓游客觀眾走進來"的雙向奔赴。截至今年8月31日,吳橋雜技大世界共接待游客62萬人次,同比增長23%。

滄州市吳橋縣委書記 陳國幫:
我們將深入推進雜技回歸故鄉,回歸街頭,回歸本真,不斷豐富產業業態,推出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實施好游客的倍增計劃,擦亮世界雜技藝術搖籃IP品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