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老女人精品毛片久久,激情五月播播久久久精品,成人看片网站,美女高潮在线观看

首頁 新聞中心 即時新聞 時政 獨家 縣區 小記者 教育 醫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 數字報刊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河北要聞

河北日報冀平文章|挺起不屈的脊梁

2025-09-03 08:06:59  來源:河北新聞網

  挺起不屈的脊梁

  ——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

  (一)

  9月3日,一個中華民族永遠銘記的日子。

  就在今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此刻,秋風掠過太行,漫山的松柏筆直挺立,宛如等待莊嚴檢閱的隊伍。

  太行不語,卻把歷史刻進每一塊巖石的紋路里。

  那是一段血與火的歲月。面對殘暴的日寇,太行山把頭高高昂起。這座山脈,成為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脊梁。

  在這里,狼牙山五壯士為掩護大部隊和群眾轉移,將日軍引上峰頂,打完最后一顆子彈后毅然跳崖。

  在這里,八路軍擊斃了有“名將之花”之稱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在這里,成千上萬農民放下鋤頭拿起槍,成就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奇跡。

  …………

  “看吧!千山萬壑,銅壁鐵墻,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氣焰千萬丈!”

  太行山上的硝煙,是全國抗戰的縮影,更是不屈精神的生動寫照。

  14年奮勇抗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在世界東方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14年蕩氣回腸。我們取得了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堅定了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自由、解放的意志。

  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二)

  “從來燕趙多豪杰,驅逐倭兒共一樽。”

  抗戰期間,朱德總司令用一首《太行春感》,寫出對擊敗日寇、奪取勝利所懷的戰斗豪情和信念。

  河北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河北是除東北三省以外,堅持抗戰時間最長的地區。從巍巍太行到冀東大地,從長城腳下到冀中南平原,河北人民英勇不屈的抗爭如同滾滾洪流。

  歷史不會忘記,這里承受的巨大犧牲。潘家峪慘案、梅花鎮慘案、平陽慘案……侵略者鐵蹄所至,家園化為瓦礫,哀聲遍于四野。在整個敵后抗戰中,河北傷亡548萬余人,占到當時全省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

  歷史不會忘記,這里是華北敵后抗戰的主戰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在河北廣大地區創建抗日根據地。各根據地軍民最多時抵御了三分之一的侵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偽軍。

  歷史不會忘記,這里是英雄輩出的熱土。白文冠、馬本齋母子兩代守節,節振國刀劈鬼子威震敵膽,魏春波毀家紓難抗日到底……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展現了愛國主義的英雄氣概和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

  赤子之心,血肉長城;燕趙豪氣,光照千秋。河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眾志成城、浴血奮戰,譜寫了氣吞山河的燕趙壯歌,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

  硝煙早已遠去,山河換了新顏。

  今天,穿隧跨谷的太行山高速在山間蜿蜒,車流沿著山勢穿梭;山腳下的村落更添幾分寧靜,民宿里透著燈光,游客們坐在院落里聽老人講抗戰故事。太行山就像一座歷史豐碑,默默注視著這片土地從戰火紛飛走向繁榮安寧。

  此情此景,讓人心生感懷:用鮮血與生命寫就的抗戰史,究竟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啟示?

  我們叩問,是誰將四萬萬同胞擰成一股繩,在危亡時刻舉起照亮黑夜的火炬?

  我們叩問,是誰以血肉之軀共赴國難、同御外侮,成為抗戰最堅實的力量之源?

  我們叩問,是什么讓槍林彈雨中的沖鋒永不退縮,讓饑寒交迫里的堅守始終滾燙?

  我們叩問,怎樣才能讓曾經的苦難不再重演,讓來之不易的和平永續傳承?

  (四)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

  1943年,又一個7月7日。愛國將領續范亭在晉西北《抗戰日報》撰文:“中國近代產生了一個新的巨人,這個巨人足抵長江,頭在延安,兩只巨手把握了泰山與恒山,他的脊骨就是南北貫通兩千里的太行山。”

  “太行山高,可以呼遠。”這個巨人,就是捍衛民族獨立最堅定、維護民族利益最堅決、反抗外來侵略最勇敢的中國共產黨。

  “要抗日,不找共產黨怎么行?”

  1937年10月,共產黨員、時任國民黨東北軍第53軍第691團團長的呂正操,率部走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獨立自主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征途,后來成了威震冀中平原的“呂司令”。他生前接受本報采訪時,曾說出這樣的肺腑之言。

  歷史,總是默默做出選擇。中國共產黨之所以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時代的呼喚,是人民的意志。

  這個中流砥柱,凝聚人心、點燃希望。

  是中國共產黨吹響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聲號角;是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局出發,全力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基石。

  這個中流砥柱,組織群眾、武裝群眾。

  抗戰爆發后,河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凝聚成堅不可摧的血肉長城。農救會、工救會、青救會、婦救會、文救會、兒童團、抗敵后援會等各種抗日團體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千千萬萬人集結于抗日旗幟下同心同德、共挽危亡。

  這個中流砥柱,挺膺擔當、沖鋒在前。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三大主力115師、120師、129師挺進華北,創建晉察冀、晉冀魯豫、冀魯邊等敵后抗日根據地,連戰連捷,迅速打開河北抗戰新局面。這些根據地如尖刀直插日寇心臟,極大消耗敵軍有生力量,為抗戰最終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個中流砥柱,與人民魚水情深、血脈相連。

  1942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遭受日寇殘酷“掃蕩”,又逢旱災,軍民生活十分困難,以采摘樹葉代糧充饑。為了保證百姓能夠果腹,聶榮臻司令員要求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發布訓令,禁止部隊采摘村莊方圓15里以內的樹葉。獨特的“樹葉訓令”,折射出抗日軍民之間的深厚感情。正是依靠這樣的魚水關系,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度過了抗戰的艱難歲月,取得了最后勝利。

  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民族先鋒。

  (五)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太行山下,清漳河畔。在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有一塊《粉碎日軍圍攻“掃蕩”次數統計》的展板。展板顯示,從1937年12月到1944年10月,日偽軍對晉冀魯豫根據地的“掃蕩”多達25次。

  狂風暴雨般的“掃蕩”“蠶食”“鐵壁合圍”,為什么沒有把根據地摧毀?

  答案就是“人民”二字。

  人民的力量,如大地般深厚。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1942年2月,攝影師沙飛在平山縣南莊村拍攝了一組照片,把青年農民入伍的過程記錄下來,并以歌曲《在太行山上》中的這句歌詞為題,反映了群眾踴躍參軍報國的動人場景。

  這樣的場景,在當時的河北處處可見。9萬人的阜平縣,2萬人參軍參戰;25萬人的平山縣,1.2萬人參軍……保家衛國,燕趙兒女義無反顧。

  人民的智慧,如豐富的礦藏。

  冀中平原,百姓用鋤頭開鑿出縱橫交錯的地下通道,將無險可守的平原,變成堅不可摧的堡壘;白洋淀上,雁翎隊乘風破浪,憑借水鄉優勢開展游擊作戰,斃傷俘日偽軍千余人,書寫了水上殲敵的抗戰傳奇……

  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河北人民以無窮的創造,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一場場勝利,一個個奇跡,彰顯了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也深刻昭示我們:人民永遠是歷史的創造者。

  (六)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

  當團結一致的信念融入血脈,當眾志成城的力量匯聚成河,我們便擁有了比山更堅固的屏障。

  團結,就是要萬眾一心、同仇敵愾。

  1940年8月,名震中外的百團大戰打響。“男女老少都下山,小孩大人組成團,女人頂個男人干,拆軌破路割電線,枕木燒著冒狼煙……”在正太鐵路破襲戰中,河北人民與八路軍一起,冒著槍林彈雨割電線、拔道釘、取枕木、拉鋼軌,摧毀日寇的后勤命脈。

  團結,就是要大公無私、坦誠相待。

  1940年3月,黨中央明確提出在根據地政權中實行“三三制”,即在政權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建立起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河北各抗日根據地模范執行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與各抗日階層、政黨、團體等廣交朋友,凝聚起救國圖存的強大力量。

  團結,不分民族,不分國界。

  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指揮所部回漢戰士同日偽軍作戰,轉戰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濱,馳騁于冀魯豫廣大敵后戰場,進行大小戰斗870余次。這支隊伍被毛澤東同志譽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在冀中前線的4個月里,白求恩行程1500余里,救治傷員1000多名;柯棣華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曾連續工作三天三夜。他們與河北軍民風雨同舟的故事穿越時空,閃耀著國際主義精神的光輝,映照著人類守望相助的信仰。

  殘酷無情的戰爭,喚醒了最強韌的團結;共赴生死的攜手,筑造了最堅固的堡壘。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能團結奮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團結奮斗的政黨必將立于不敗之地。

  (七)

  巍巍太行屹立于華北大地,精神的山脊聳立在每一個人心中。

  潘家峪慘案中的幸存青年,拿起槍組成“潘家峪復仇團”,奮勇殺敵,威名遠揚;當酷刑加身,12歲的溫三郁咬緊牙關只說“不知道”,被砍斷五指仍堅守秘密保護游擊隊員;被叛徒出賣,15歲的楊文聚雙臂盡斷仍挺立沖鋒,雙腿被砍仍怒罵敵寇……

  回望那段烽火歲月,我們可以清晰觸摸到深植于民族血脈中的不朽精神。

  這精神,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以最后一滴血,為民族爭生存,以最后一滴血,為國家爭獨立,以最后一滴血,為軍人爭人格。”在山海關南門外的榆關抗戰紀念碑上,中國守軍慷慨激昂的戰斗口號被永久鐫刻。殷殷愛國情,化作以身許國的強大力量,為抗戰勝利源源不斷地注入精神動能。

  這精神,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冀南區第一個民選抗日政府縣長郭企之,面對威逼利誘不為所動,縱身跳入敵人為活埋他而準備的土坑。當黃土埋過他的胸口時,敵人又一次勸降“不能暫時投降嗎?”他用盡最后氣力回答,“不能,一分鐘、一秒鐘也不能”。千千萬萬個抗日英雄以錚錚鐵骨堅守了民族氣節,捍衛了民族尊嚴。

  這精神,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香城固“平原殲敵第一役”,擊斃日軍250多人;響堂鋪戰斗,斃傷日偽軍400多人;雁宿崖戰斗,殲敵500余人;黃土嶺戰斗,殲敵900余人,打得敵人心驚膽戰……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日軍,河北軍民以無比的勇毅和決絕,投身于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抗爭,盡顯英雄本色。

  這精神,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抗戰到底”。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的這副對聯,發出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信念如炬,九死未悔。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無論戰爭多么殘酷,無論犧牲多么巨大,河北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從未動搖,光復河山的決心從未改變。

  偉大抗戰精神,蘊含紅色基因,激揚天地正氣,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八)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1943年,一首旋律激昂的歌曲從平山縣北莊村唱響,迅速響徹巍巍太行,傳遍長城內外,將無數熱血赤子的心緊緊相連,凝聚起一個民族排山倒海的驚人力量。

  當炮聲與號角歸于沉寂,那曾激蕩于救亡圖存最前線的團結之力,隨著時光的淬煉愈加深厚凝重;那曾閃耀于血火之中的團結之光,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愈加璀璨奪目。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

  在河北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燕趙兒女正眾志成城進行新的創造——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

  把“團結就是力量”一直傳唱下去,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我們就一定能匯聚起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創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跡。(冀平)

編輯:蘇穎
責編:王衛
審核:閆振寰
河山新聞
移動客戶端
張家口日報官方
微信“張小全兒”
張家口新聞網
官方微博
抖音掃碼
關注@張家口NEWS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安市| 沙田区| 金秀| 泌阳县| 巴青县| 旬邑县| 廉江市| 柏乡县| 象山县| 龙门县| 普定县| 武义县| 保山市| 朝阳县| 抚松县| 潜山县| 邵武市| 湖北省| 五大连池市| 汝州市| 左贡县| 德化县| 夏河县| 营山县| 苏尼特左旗| 都匀市| 社会| 天长市| 嘉义市| 冀州市| 定安县| 建水县| 邯郸市| 柞水县| 巴林左旗| 台南县| 治多县| 禹城市| 长丰县| 丹江口市| 鄢陵县|